最近,国家计委组织召开“西电东送”战略研讨会,200多位来自东西部各省计委、电力部门的人士聚会北京,对“西电东送”寄予厚望、满怀信心。
西部地区最重要的资源优势是水能资源,在全国可开发的3.78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中,西部地区占到了70%以上,而西部地区的用电量仅占全国的17%左右。电力消费相对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,仅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广东七省市就占全国的37%。开发西部丰富的水能资源送往东部地区,实施“西电东送”战略,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开发西部电力,能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能有效地带动西部相关产业特别是具有市场前景的高能耗产业,如冶金、采矿、化工等产业发展,促进东部工业西移,缩小东西部差距。能够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,大大减少对森林和草木植物等生物资源的消耗,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,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,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。
从西部获取能源,支持东部建设,能缓解东部经济发展的巨大电力压力。上海和浙江已通过华东电网从西部获得了200多亿千瓦时的电量;广东人民不会忘记,是西边源源不断的电力,缓解了广东1993年、1994年的严重缺电局面。西部成为东部一些城市强有力的电力后备源。
开发西部电力,实施“西电东送”,还有利于降低电价,建立全国统一的联合电网。南方电网从1993年至1999年,送往广东的“西电”电量为175亿千瓦时,平均电价0.259元/千瓦时,对平抑广东电价作出贡献,仅1997年到1999年三年就优惠广东电费4.86亿元。
开发西部电力,实施“西电东送”,能促进东部地区电力结构战略性调整,缓解东部地区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。预计从1999年到2020年,广东吸纳大量“西电”后,可使其少排二氧化硫189万吨,而送电的贵州、云南仅多排15万吨二氧化硫。这大大减轻了对空气的污染,按现行排污收费标准测算,几省因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可减少经济损失80亿元。
从八十年代末,红水河流域开始向广东送电,拉开了“西电东送”的序幕。十年的艰巨工作,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目前,我国“西电东送”已初步形成了北、中、南三个输电大通道的雏形:北部是从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向京津唐电网的输电通道,现送电能力为250万千瓦;中部是从葛洲坝至上海的50万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,送电能力120万千瓦;南部是从红水河上游的天生桥水电站至广东的输电通道,送电能力近期将达到300万千瓦左右。随着三峡工程的投产,中部还将形成从川渝经华中到华东地区的输电通道。
然而,总体说来,西部地区水电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,到1999年底,西部已开发水电2693万千瓦,占可开发资源量的9.8%,大大低于世界22%的平均水平和工业发达国家50%的高水平。同时,由于省间市场壁垒严重,西部地区1998年发电量约2036亿千瓦时,用电量为1911亿千瓦时,基本就地平衡。“西电东送”虽初见端倪,但尚未达到经济规模,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还大有潜力。
为此,业内人士提出了“总体规划、分步实施、突出重点、加强协调、全面推进、坚决制止重复建设”的“西电东送”总体发展原则。建议在实施“西电东送”战略时,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遵循市场经济规律,进行电力体制改革,打破本省就地平衡和省间的市场壁垒,最终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,真正体现东西部双赢互利。